眼下,長坂坡大蒜進入大批量上市階段,交易市場一片火熱,與普通白蒜不同,長坂坡大蒜有著紅頭、白桿、綠葉的生長特征和濃郁的香味,今年長坂坡大蒜的價格也比去年高,大蒜銷售迎來“開門紅”。
11月6日一大早,在當陽市兩河鎮麥城村的一處蔬菜代收點,農戶們正在將采摘的新鮮長坂坡大蒜進行稱重售賣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農戶范士木欣喜地告訴記者,今年大蒜的價格是1.7元/斤,價格比去年上漲了不少。
價格的上漲,除了種植面積減少、供不應求之外,更重要的是長坂坡大蒜的高品質和其獨特的風味備受客商青睞。麥城村黨支部書記劉赟介紹:“我們村的紅皮蒜瓣是純自然生長的,生長周期更長,口感相對于大棚大蒜更加濃郁,俏銷市場。”
產和銷連接著長坂坡大蒜的兩頭,更關乎蒜農的利益,長坂坡大蒜采用獨顆整栽的種植方式,避免了以前蒜苗排種出現的彎根,提升了大蒜的品質。“產品口感好、品質高,自然不愁銷路,蒜農的收益也有了保障。”劉赟說。
在兩河鎮蔬菜代收點,一顆顆新鮮水嫩的長坂坡大蒜,經過工人清洗、擇取、捆扎、打包,等待著客商的托運。“每天每個鎮、村可以收購1.5萬斤至2萬斤。”代收點負責人范士柏透露,目前,長坂坡大蒜已輻射宜昌周邊,包括荊州、荊門等地。
前來采購的商販張方力告訴記者,他常年收購當地大蒜,銷往宜昌城區,由于大蒜搶抓時節及早上市,加上蒜香濃郁,目前收益可觀。
兩河鎮群合村紅菜薹喜獲豐收。三峽日報通訊員 李心怡 攝
據了解,麥城村地處兩河沖積平原,長坂坡大蒜種植面積約1500畝,每年可給麥城村農戶戶均創造收益1萬元至1.3萬元。如今,大蒜已成為麥城村的支柱產業之一。
在兩河鎮群合村,放眼望去,500畝綠油油的紅菜薹長勢喜人,農戶們在菜地里來回穿梭,忙著采摘、捆扎,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紅菜薹種植方式簡單,生長周期短,從種到收只需要兩個月,但采摘期長,可以從11月持續到來年3月,等到溫度下降,價格還會上漲,當前紅菜薹一畝收入超過1500元,成為當地許多種植戶的選擇。
今年68歲的石光元就是其中之一,這幾天他正忙著采摘首批自家栽種的紅菜薹,他說以往這個時候是農閑時節,今年在冬閑地上種起了紅菜薹,農閑變農忙,家里的收入也會增加,這讓他十分高興。
去年當陽市永愿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后,流轉土地3000多畝,帶動了100多戶村民種植紅菜薹,每天采摘菜薹的社員有20多名,一天能采摘150斤至200斤。
永愿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勇剛告訴記者,目前采收的是先期栽種的第一茬紅菜薹,從10月中旬開始逐步進入市場,去年他們經過市場走訪調研,選擇了種植紅菜薹。紅菜薹產量高,價格穩定,同時可以帶動農民增收。“現在早晚溫差大,加快了紅菜薹的成熟速度,糖分蓄積快,收獲期較早,市場價格高,每天都有經紀人和批發商來村里收購,本地的紅菜薹基本不愁銷。”
自合作社入駐群合村以來,實行統一供種、統一施肥、統一價格銷售,致力于打造精品紅菜薹,不僅讓農戶部分閑置土地得到高效利用,還解決了附近群眾的就業問題。
據了解,紅菜薹基地里除了村民租地自己栽種外,還將成片冬季閑置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,帶動有勞動力的農戶承包土地自己種植,農戶只需自己管理,成熟后合作社進行回購,沒有能力種植的農戶還可以在基地務工。“我家田少,我在合作社務工,一天輕輕松松就能掙個上百元。”社員王生梅說。
蔬菜基地的發展,不僅讓原本閑置的“冬閑地”變成了“致富田”,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條就近就業的好門路。既提升產業化、規?;潭?,又有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,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,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。
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尤蔓 通訊員 李心怡 覃家琦 張梓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