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新區北苑街道東山花園社區有位大姐,社區高齡老人昵稱她閨女,小字輩親切地喊她一聲媽媽。她,就是社區“紅小二”幫幫團團長覃紅。
17歲時,她請纓支邊青海,成為一名地礦局女工,踏遍青海山山水水。49歲退休后,她毅然返回家鄉,在社區擔任支部書記,做義工、幫居民,堅持了21年。
疫情期間,她堅持為志愿者做飯,送飯;平時,她編“三句半”倡導市民垃圾分類,并經常邀請專業人士到社區義務傳播知識。
20多年來,她屢獲優秀共產黨員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,并上榜“宜昌好人”。
通訊員艾思為 供圖
義無反顧回到家鄉
退而不休扎根社區
夕陽西下,碧波蕩漾的江水親吻著沿江步道,一位年近古稀的大娘挽著90多歲的老奶奶,在江邊漫步,一起回味60多年前的溫馨歲月。
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老大娘就是覃紅,91歲的老人是她的媽媽。他們幾代人都住在民主路,可謂是地地道道的老宜昌。城區對面的磨基山、沿江吊腳樓、通惠路(解放路前身),兒時的覃紅太熟悉了。
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,品學兼優的覃紅放下父母,毅然奔赴青藏高原,到青海去插隊,后又到青海地礦局工作。
在青海,她發揮宜昌姑娘能歌善舞的特長,加上熱情奔放的性格,她擔任了工會負責人。在艱苦的環境里,她把歌舞送到山野,把慰問品送到工棚。
為了能安心工作,她堅持把唯一的孩子留在家鄉宜昌,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。2001年,根據國家政策,她提前光榮退休。當時,她的老公也即將退休,并且昆明的家人召喚他們回昆明養老。
但是,覃紅離不開宜昌,她要回到家鄉回報母親,回報養育她的父老鄉親。2002年,她定居東山花園,家里事情還來不及處理,她立馬到社區報到,接受任務,幫助籌建東山花園社區居委會。
從此,她把母親留在民主路,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東山花園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,一手抓第一黨支部的黨建工作,一手服務好社區居民,成為社區“紅小二”幫幫團的旗手。
哪里有志愿活動
哪里就有她的身影
走進東山花園社區,很多老人都認識譚紅。社區哪里有志愿者服務,哪里就有她的身影。哪家有困難,只要她知道,她都會想方設法幫一把。
凌晨,一位居民打電話求救,家里老人病了需要幫助。她立即趕到病人家里去,喊來救護車后,又全程陪伴病人到醫院,幫忙辦理各項手續,墊付醫藥費用。
小區有戶人家一家5口人,靠一個老奶奶1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,生活十分困難。覃紅得知后,不僅幫他們辦理了各項保障手續,每次家里做好吃的,她總是做兩份,給這家人送一份過去,這樣堅持了3年。
疫情期間,她家里下有小孫子,上有88歲的老母親,但她第一個報名當志愿者,還主動為志愿者做飯送飯。
當時,物資供應比較緊張,肉食、蔬菜購買也不方便,好在她家里春節前存了很多臘肉,一周內,她就把家里所有年貨都“消耗”完了。
當時,她88歲的老母親一個人單獨住在民主路,她不能過去照顧,只能委托民主路社區干部上門送菜,自己一邊照顧孫子,一邊堅守社區工作。
社區實施垃圾分類,她又第一個站出來,挨家挨戶送宣傳單,自編自導自演“三句半”,站在垃圾回收箱旁邊督導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,而且一直堅持了4年。
她說,什么時候大家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,那時,自己就不再站在旁邊了。
凝聚社區各方力量
整合資源為民服務
覃紅不僅僅是做志愿者的能手,也善于做黨務工作。她常說,社區這么大,靠幾個人的力量肯定不夠,一定要凝聚更多人的力量。
覃紅當了第一黨支部書記,她身邊凝聚了30多位黨員,部分黨員還是退休的處級干部,但都緊緊團結在她的身邊。社區有事,她振臂一呼,應者云集。
社區一位退休的老局長感慨道:“我做了很多年的領導,做黨委書記也有10年,但是,我對第一支部部書記覃紅非常佩服。有她這樣一心為公的黨員,我不擔心社區志愿者的工作者做不好。”
覃紅以身作則,不僅自己帶頭做志愿者,還動員兒子、兒媳婦和孫子一起參加。自己90多歲的母親放在家里,她經常忙到很晚才回家,老人有時連口飽飯都吃不上。
她帶領黨員干部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為社區共同締造找到贊助。她利用這些人脈聯系周邊銀行、公司,組織一些服務隊到社區免費服務。
因為覃紅這個“紅小二”幫幫團團長有為,社區經常有名醫來義診,名律師來義務咨詢。甚至,覃紅還把磨刀匠請來了,當天,等待磨刀的居民排起了長隊。
她還聯系銀行工作人員、警察到社區宣傳防詐騙知識,組建文藝隊來演出……
覃紅說,既然當了“紅小二”幫幫團團長,再苦再累,再有困難,都要把它辦的紅紅火火。因為,她堅信身后有社區居民群眾等一班人做后盾,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。(三峽商報全媒記者王凌云 通訊員艾思為)